找到相关内容1032篇,用时4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昌臻法师法语

    善?利人是善。什么是恶?利己就是恶,损人利己更是大恶。害人是人己俱害,害人终害己,以害人开始必然以害己告终。   什么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来自什么方面对自己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种种痛苦、种种侮辱。包括不发怒,不结怨,心里没有恶意。   处处执着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来搞去,就跟社会上争名夺利一样,那是造罪业,种恶因。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利人就是善,利己就是恶,害人更是大恶,害人...

    昌臻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30639506.html
  •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或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包括伦理思想在内的佛教各种理论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亚洲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古代是如此,在现代,从...),或是儒家文化系统(如中国、朝鲜或韩国、日本等国家)。但发展到近现代,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而现代西方文化中确实存在着某种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成分。如果说这样讲不大准确或不大...

    姚卫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1441876.html
  • 修行与转化

    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利益其他有情。利他的同时,无疑的也是在利己。 8.为其他有情而活,使我们感到欢喜。那分欢喜并非短暂的兴奋,而是内心甚深的安详。 9.最好的享受人生之道是自由自在地把我们自己奉献给其他...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1975203.html
  • 心理的病态

    又不利己的后果,自己也有污道德、操守。 二、信坏不信好的心理病态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的人,你跟他介绍一个好人,说一件好事,他不相信。但说那个人偷窃,那个人是强盗,那个人家有奸情,他就信...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34376721.html
  • 证悟空性只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前提条件

      我们一定要记住,大乘修道的正行就是利益众生。   既然利益众生才是正行,那证悟空性的意义何在?答:证悟空性才能利益众生。不证悟空性,就不能圆满自他平等、自轻他重以及自他交换菩提心的修行,而且利他行为也无法清净。因为始终有“我”的执著,凡夫人不会选择利他,只会利己。一旦证悟了万法皆空,从此就有了真实的利益众生。因为悲心和空性相辅相成,有了空性境界,大悲心自然会出现。   所以,证悟空...

    索达吉堪布 讲

    |菩提心|空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0/14400092807.html
  • 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

    又可区分为利己主义(egoism)与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而形式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德的义务论(deontological theory)。  即使是依佛法以检视生命伦理议题,也...copyright by Routledge,周伯恒中译,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第147-173页)。]  目的论中,利己主义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利益,人们有义务做任何有利于己的事。...

    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3839327.html
  • 昭慧法师: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

    ),一为目的论(teleological theory)。其中目的论又可区分为利己主义(egoism)与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而形式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德的义务论(...页)。   目的论中,利己主义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利益,人们有义务做任何有利于己...

    昭 慧 ( 台湾玄奘大学教授)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5873287.html
  • 变革社会中的社会心理:转换、失调与调适

    的若干带规律性的具体转换内容。   在心理I项栏,显示了利己与利他这一对社会动机基本矛盾在不同经济体制中的不同表现。   在体制A中(IA),是压抑利己的利他。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在经济体制上又实行超阶段的一大二公,于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动机只能是利他而不能是利己。只讲利他,忽视个体利益,有可能造成社会心理上的动力不足,容易窒息经济活动的活力与生机。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改革前的我国,其他社会主义...

    叶小文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25388985.html
  • 善行的实践

    西藏佛法乃源自大乘佛教,并且在西藏有一支独特的大乘传承。几个世纪前,印度之大成就者们汇集了佛陀教示之精华,并将之传入西藏。时至今日,在任一佛法学院,依然可能学习到相同的教示。此外,你能真实的经验所学的效果,同时享受所学的果实。我深信各位都能够体验佛法的果实。  大乘佛法的主旨在于体会菩提心的修持。我们可由两个方向去看菩提心--也就是利己与利人的心。当你真实的修持,将产生利己与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1040643.html
  • 从“八荣八耻”荣辱观看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人,奉行着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观。他们为了达到一己之私,甚至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这种人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最愚蠢的。佛法注重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毫发不爽。那些为非作歹,损人利己的人们,最终必将受到应有的报应;那些终身奉行善事,不作恶事的人们,从表面上看,他们只知奉献,不知索取,可谓既愚又蠢,可是实际上,他们虽然在物质上失去很多,但得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2360177.html